7月10日,以“A.I.的权利义务与法治实践”为主题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在上海举行。
论坛上,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作《跨界联合、开放创新,共建共享A.I.法治新生态》主题演讲,从国家战略到法治实践,探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司法人工智能落地不仅需要核心技术,更要关心技术与场景的对接,尤其要注重管理的创新。”刘庆峰表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司法领域围绕提质增效、维护公平正义、降低社会司法成本三大方向发展。
源头核心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认知智能技术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我国司法领域得到快速应用,应用背后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刘庆峰指出,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可分为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两个阶段。感知智能让机器具备语音、图像的处理能力,把自然界的各种信息收集并分析整理,而认知智能对这些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学习、逻辑推理、决策。
2020年5月4日,国际多通道语音分离和识别大赛(CHiME)组委会在线揭晓最新一届CHiME-6比赛结果,科大讯飞联合中科大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USTC-NELSLIP)在给定说话人边界的多通道语音识别两个参赛任务上夺冠,其中语音识别错误率从CHiME-5的46.1%降至30.5%,刷新项目最好成绩。这是自2016年以来,科大讯飞第三次参加这项国际竞赛,并连续夺冠。
在保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科大讯飞紧密结合司法实践,在司法核心认知智能技术上不断突破,主要包括要素抽取、事件分析,知识图谱、文本生成等,并提供电子卷宗、量刑建议、证据校验、法律咨询等应用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
刘庆峰认为,司法感知智能应用逐步成熟,司法超脑平台技术应用体系初步完善。
应用场景对接 推动人工智能落地
刘庆峰认为,司法人工智能的落地需要核心技术,更离不开技术与场景的对接。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颁布。检察日报社联合科大讯飞开发的民法典小程序“民法知道”正式上线,旨在民法典领域打造一款集理论解读、知识讲解、互动咨询、培训等内容于一体的集成式法律平台。
这也是法律图谱、语义比较、要素抽取等司法认知智能技术在法律服务领域的一次有效探索。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和完善,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规范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促使民警按照证据裁判规则,去提升自身侦查水平和取证能力,确保案件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在侦查实践中,有效预防“冤假错案”,确保司法公正。
日前,由上海市公安局、科大讯飞研发的智能辅助审讯系统日前建设完成并全面投入使用。
截至6月底,上海全市公安机关已全面推广应用智审系统,实现了814家单位、1万余名办案人员全覆盖,累计形成讯问笔录累计100余万份,每天制作电子笔录2500份,通过智能识别、自动标注为后续审查、起诉、审理过程中对材料的审阅、整理做出提炼,机器自动标注率提升70%左右。
“我相信,每一个瑕疵的发现和每一个证据的审核,不仅能减少可能的冤假错案,还对提升一线人员的办案效率。”刘庆峰说。
管理创新最关键 形成良性机制
在刘庆峰看来,最关键的核心引领是管理的创新。“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管理体系才是最关键的。”
他指出,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项目的启动和应用、公安的要素式审讯系统、上海刑事电子卷宗单套制试点等都是非常典型的管理创新。
为推动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科大讯飞2017年研发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截至2020年5月,相关的刑事案件证据标准指引已支持102个罪名,并在上海、安徽、山西、贵州、新疆、深圳、河南、青海等地区成功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管理创新提供可能性,管理创新不断引领,使人工智能在各种场景落地并形成良性机制。”刘庆峰说。
他认为,随着机器的知识积累和不断学习迭代,A.I.能力也将不断提升,未来将辅助人类承担更多的工作,同时,人工智能搭建法律知识图谱和法律咨询知识库为维护公平正义提供更多可能。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提质增效,还可以提升公平正义,降低社会司法成本。”刘庆峰表示,科大讯飞也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开放共享的姿态,期待与各个行业、领域跨界联合,共同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河北)